點擊節點可展開/摺疊內容
第一章 運動的描述
一、基本概念:運動的基礎認知
1. 機械運動
定義:物體的空間位置隨時間的變化
範疇:最基本、最簡單的運動形式
2. 參考系
定義:描述物體運動時,選作"標準"的假定不動的物體
選取原則:任意性、方便性(通常選地面或相對地面靜止的物體)
核心結論:物體的運動狀態具有相對性(與參考系選取有關)
3. 質點
定義:忽略物體形狀和大小,用有質量的點代替物體的理想化模型
視為質點的條件:
- 物體的形狀、大小對研究問題的影響可忽略(如研究地球繞太陽公轉)
- 物體各部分運動情況相同,可簡化為質點(如勻速直線運動的木塊)
意義:抓住主要矛盾,簡化物理問題研究
二、描述工具:運動的量化方法
1. 坐標系
作用:精確描述物體的位置及位置變化
常見類型:
- 直線坐標系(研究直線運動,建立x軸)
- 平面直角坐標系(研究平面運動,建立x-y軸)
- 三維坐標系(研究空間運動,建立x-y-z軸)
建立要素:原點、正方向、單位長度
三、核心物理量:運動的具體表徵
1. 時間與時刻
時刻:某一瞬時(對應時間軸上的點,如"3s末""第5s初")
時間間隔:兩個時刻的間隔(對應時間軸上的線段,如"前3s""第2s內")
單位:秒(s),常用單位:分鐘(min)、小時(h)
測量工具:秒錶、打點計時器等
2. 位移與路程
對比維度 | 位移(向量) | 路程(純量) |
---|---|---|
定義 | 從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線段 | 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 |
方向 | 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| 無方向 |
大小 | 初末位置間的直線距離 | 軌跡的實際長度 |
關係 | 只有單向直線運動中,位移大小=路程;其他情況位移大小<路程 |
3. 速度(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)
定義:位移與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的比值(向量)
公式:v = Δx/Δt(Δx為位移,Δt為時間間隔)
單位:米每秒(m/s),常用單位:千米每小時(km/h)
分類:
- 平均速度:某段時間內的速度,對應過程(與位移相關)
- 瞬時速度:某一時刻的速度,對應狀態(與位置/時刻相關)
速率:瞬時速度的大小(純量)
平均速率:路程與時間的比值,≠平均速度的大小
4. 加速度(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)
定義:速度的變化量與發生這個變化所用時間的比值(向量)
公式:a = Δv/Δt = (vt - v0)/Δt(vt末速度,v0初速度)
單位:米每二次方秒(m/s²)
方向:與速度變化量Δv的方向相同
與速度的關係:
- 加速度與速度無必然聯繫(速度大≠加速度大,速度為0≠加速度為0)
- 加速運動:a與v方向相同;減速運動:a與v方向相反
四、實驗:運動的實際測量
1. 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
實驗儀器:電磁打點計時器(4-6V交流電源)、電火花計時器(220V交流電源)
工作原理:每隔0.02s打一個點,記錄物體運動的時間和位置
實驗步驟:
- 固定計時器,連接電源
- 穿紙帶,拉動紙帶運動,獲得點跡紙帶
- 選取紙帶點跡,測量距離,計算速度
數據處理:
- 平均速度:用某段位移內的點跡間距除以時間(0.02s×n,n為間隔點數)
- 瞬時速度:用某點兩側相鄰點的平均速度近似代替該點瞬時速度
注意事項:先通電,後拉動紙帶;紙帶要平直,減小摩擦